云悦读

《清平乐》:讲究得不像国产剧

(来源:微信公众号:乌鸦电影;文/写字的乌鸦)

上世纪60年代起,日本NHK电视台就在做一件细水长流的事:每年拍一部历史正剧。迄今为止,这种被称为“大河剧”的剧集,NHK已经推出59部,告诉日本国民:本国历史从何而来。

反观我们中国的历史正剧,也不乏优秀作品。比如,以春秋战国为背景的《大秦帝国》,以汉朝为背景的《汉武大帝》,以唐朝为背景的《贞观长歌》和《贞观之治》,以明朝为背景的《大明王朝1566:嘉靖与海瑞》和《江山风雨情》,以清朝为背景的《雍正王朝》……唯独缺失了一个美好的时代——宋朝。

2020年4月7日,一部改编自网络小说《孤城闭》,长达69集,以宋仁宗一生为线索的历史剧《清平乐》上线开播,豆瓣8.2分。有网友评论道:为北宋王朝的绝世风华赞叹,为宋仁宗和后宫美人的天容玉色痴迷,服化道考据严谨美轮美奂,摄影构图工整唯美让人惊叹。

公元1025年,宋天圣三年。

16岁的赵祯,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茫然不知所措。他终于明白,大宋天子并非无所不能,他不能选择自己的母亲,不能选择自己的妻子,不能随便发脾气,不能随便说话……

有一天,赵祯斥问宰相王曾:君临天下,原来不是开疆拓土,不是建功立业,而是谨小慎微,如履薄冰,何不干脆写成个“忍”字?王曾在宣纸上写了一个字:仁。

王曾对赵祯说:君主持最高权柄,一言可福万民,一言可祸四海,若君王不仁,自可肆意独断,任性而为,自不必怕,更不必忍。

此时的赵祯还不知道,这个“仁”字,将与他的永世相伴,名留青史,千百年后仍被反复传颂。公元1063年,赵祯驾崩,享年五十四岁,定庙号:宋仁宗。

这部《清平乐》以宋仁宗一生为线索,讲诉了赵祯在位42年,为天下苍生,克制自己的欲望,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最后将自己置身于孤城之中的故事。

作为一部罕见的,以宋朝为背景的历史正剧,《清平乐》的制作精致,考据严谨,台词优美,虽然节奏略显拖沓,剧情稍嫌破碎,人物塑造也有些单薄,但总算是瑕不掩瑜。值得一提的是,几个主要演员的颜值与演技兼备,大大提升了剧集的可看性,尤其是王凯所饰演的宋仁宗赵祯,削瘦挺拔,清秀俊朗。虽然没人知道宋仁宗的真实相貌,却与我脑海中那位善良、温和、英姿勃勃的宋仁宗赵祯颇为神似。

不过,这部剧集的主角,并非王凯,或者任何一个演员,而是那个伟大时代——宋朝。

宋朝,虽然没有“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的凌云气概,亦无大唐万国来朝的恢弘气度,却有强汉盛唐远远不及的绝世繁华。它的性格如宋词般温婉,气质如兰花般高雅(引用自《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》作者:郭瑞祥)。

在清宫戏里,我们经常看见:大臣见到皇帝,就像老鼠见到猫,称自己为“奴才”,动不动就趴在地上捣蒜似的磕头。在清朝,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,天下人都是皇帝豢养的奴仆,大臣是为皇帝看家护院的打手,皇帝与大臣是主仆关系。

而在宋朝,绝大多数读书人却以担负天下为己任,正如范仲淹所写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这话,要是如果出自清朝某位大臣之口,很可能会被皇帝认为是有“不臣之心”,很可能是要被抄家砍头的。

但在宋朝,范仲淹的这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宋年轻人,以匡扶天下为己任,苦读诗书,科举入仕,拜相封爵。他们是:吕夷简、晏殊、范仲淹、狄青、文彦博、韩琦、富弼、包拯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轼、周敦颐、程颢、张载……

他们不是皇帝的家奴,他们不满足于辅佐皇帝,他们是要与皇帝共治天下,他们要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(北宋张载“横渠四句”)。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幕,皇帝手握最高权柄,却被士大夫紧紧按住,不让权力肆意妄为。

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
张贵妃,是宋仁宗最疼爱的妃子。因为出身寒微,总想帮娘家人一把。张贵妃的伯父在地方任职多年,颇有些官声,张贵妃为此向宋仁宗求情,希望为伯父在中央谋一个好官职。宋仁宗心想,也不是什么大事,就答应了。因为这件小事,却引发数十位谏官与皇帝展开廷辩,这些谏官个个都是饱学之士,引经据典,旁征博引,把宋仁宗驳得哑口无言。

皇帝一怒之下,拂袖而去,准备一走了之。没想到,谏官包拯(没错,就是那位民间传说中的包青天)一把抓住皇帝的衣襟,高声呵斥,说到激动之处,唾沫横飞,唾沫星子喷了宋仁宗一脸,皇帝用袖子遮住脸,捂住鼻子,仓皇逃回后宫。回到后宫,宋仁宗指着脸上的口水,对张贵妃说:为了你伯父的事,包拯把口水都喷到了我脸上了。

还有这样一个故事。

晚春的一天,宋仁宗在花园散步,走着走着,他忽然开始东张西望、左顾右盼,嫔妃问他有什么事,宋仁宗却一言不发。他急匆匆的赶回宫,进门就喊:渴死了,赶紧给我倒水!

宫女问皇帝:为何在花园时,不叫内侍拿水喝?

宋仁宗说:我回头看了几次,没看见负责茶水的内侍,如果我叫他们拿水,此人必被处罚,所以就忍着渴回来了。

宋仁宗牢牢记住了王曾对他说的:君主一言可福万民,一言可祸四海。在他长达四十多年的执政生涯里,宋仁宗始终如是,约束自己的任性,克制自己的欲望,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。

钱穆先生在《国史大纲》中写道: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,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。如果中国当代影视工作者也能“对中国历史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”,那么,我们就不会在历史剧中看到那么多:空气刘海、狗血撕逼、整容假脸和胡编乱造。

坦率的说,这部《清平乐》拍得并不完美,难能可贵的是,它有一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“温情与敬意”。

比如,很多人看到片中晏殊唱词才知道,原来宋词是唱出来的!虽然我们知道,宋词的唱法失传已久,片中的唱词并非古人的真实唱法,但那份悠然古韵,让我们仿佛穿越千年时光,读懂了宋代文人高雅恬淡的艺术品位。

片中的这段唱词,来自晏殊《采桑子·时光只解催人老》的第二段:梧桐昨夜西风急,淡月胧明,好梦频惊,何处高楼雁一声。乐曲部分,显然是按照当代审美的全新创作,但是,如果创作者对宋文化的不是持有一种“温情与敬意”的态度,绝不会设计这样一段吃力不讨好的情节。

比如,《清平乐》的海报设计,宋仁宗的身后的古画,是北宋李成的《晴峦萧寺图》( 现藏于美国纳尔逊—阿特金斯美术馆);

比如,曹皇后的扮相,从头饰到耳饰,从礼服到妆容,百分之九十都复制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《宋仁宗后坐像》;

比如,剧中所有书法部分,均由书法高手执笔,无论是草书、行书、楷书,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中文之美,宋代文化之美;

……

这些细节,看似无关紧要,却是一部优质历史正剧的质感与底色。比如,片头的设计与配色,显然借鉴了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图》(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)。

从服饰道具到风土人情,从皇家礼仪到庶民生活,这部《清平乐》中有大量考据严谨的细节,相当多的细节在片中都是一闪而过,短短几秒钟,若非特别留心,一般观众根本就不会发现。

为什么要把成本花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?我想,这大概正是体现出创作者对古人,对历史,对宋朝文化有一种“温情与敬意”吧。

甚至,剧中的某些情节,比如,宋仁宗被郭皇后扇耳光,指印被宰相看到;比如,谏官疯狂捶门,叫皇帝出来把话说清楚,仁宗躲在殿内不敢出去……这些看似是狗血离奇的剧情,绝大多数均来自于真实历史,并非创作团队为制造“戏剧冲突”的胡编乱造。

难能可贵的是,即便是这些极具话题性的情节,导演都处理得非常克制和含蓄,这也导致了很多观众认为此剧不够精彩、节奏缓慢、过于平淡的诟病。

公元1063年,宋仁宗于汴梁皇宫驾崩,享年五十四岁。据《宋史》记载,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开后,京师罢市巷哭,数日不绝,虽乞丐与小儿,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。消息传到洛阳,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,以致“天日无光”。甚至在偏远山区,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剑阁,也看见山沟里的妇女头戴孝帽在哀悼。

如今,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,当我们被各种架空历史和穿越剧包围,当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营销号和造谣文的时候,这部《清平乐》就像一阵清风,拂面而来。它似乎在告诉我们:距今900多年前,赵祯和他的帝国精英们,曾经缔造过一个海晏河清、经济繁荣、文化昌盛的美好时代。如果只论文化品味,相比之下,900多年后的我们,是如此粗俗浅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