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谈资有营养”;文/iC70)

用一块布把口鼻蒙起来其实没有多少技术含量,公元前的人早就会了,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预防感冒,而是为了不让你知道我是谁。日本的忍者就是典型的例子,跟整容相比,蒙面当然是隐藏身份更简便易行的方式。

但以遮挡气息流通为目标的蒙面,起源也相当早。公元前六世纪,古波斯人的拜火教在举行宗教仪式时,会把脸遮起来只露出眼睛——波斯古墓墓门上的浮雕可以为证。据说是因为他们认为俗人的气息不纯洁,所以要遮挡。也许在没有口香糖的古代,一个吃过羊排洋葱蒜蓉而不漱口的教徒,就足以让宗教领袖痛下决心实行蒙面。

就像蹴鞠是现代足球的祖先一样,口罩的原型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元朝。公元1275年,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大都北京,发现在忽必烈的宫中,端食物的人“皆用绢布蒙口鼻,屏其气息,不触饮食之物”。细想也很正常,蒙古大汗中国皇帝是九五之尊,在进食之前当然要先确定上面没有佣人的唾沫。

后来欧洲的医生也开始蒙面,只不过遮面物是一个鸟嘴面具,在眼眶的位置安装玻璃以确保能看见。在黑死病猖獗的十四世纪,带着鸟嘴面具的医生用一根木棍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查病,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被染病。究竟有效无效?多半还是心理因素更起预防作用。

英国人牛顿开辟了经典力学领域,而法国人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。1861年,他用鹅颈瓶实验证明了空气中细菌的存在,二十五年后又创造了巴氏消毒法。直到今天,货架上的牛奶都仍然在使用巴氏消毒法来确保无菌。

虽然发现了细菌也创立了无菌外科,但医生们忽视了自己的口鼻腔。当时的无菌外科标准是使用石碳酸消毒手术器械、外科医生必着手术衣手术帽橡胶手套,唯独放任医生自由欢畅的呼吸。于是细菌就从医生的口鼻腔转移到手术中病人的伤口,造成了医生宣布手术很成功而病人稍后却因伤口感染而亡故的悲剧。

1895年,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奇终于发觉:导致感染的罪魁祸首是带菌的飞沫和空气。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,用一层纱布把口鼻遮挡起来。就这么轻轻一遮,从此无数人成功地在手术后存活了下来。于是各地医生纷纷效仿,纱布包裹口鼻成了欧洲医学界的流行做法。

然而纱布既造就医生呼吸不畅大脑缺氧、又容易沾染唾液弄得湿哒哒地不舒服。1897年,一名忍无可忍的英国外科医生拍案而起,在纱布内用细铁丝装了一个支架,使纱布和口鼻间留出空隙,世界瞬间变可爱多了。

又过了两年,法国医生保罗·伯蒂改良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,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。后来又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方式,用一根环形带挂在人人具备的耳朵上,于是现代口罩终于横空出世。

但口罩刚刚诞生的时候,目的只是“防止他人不受感染”。把其作用进化为“保护自己不受感染”的关键因素,是1918年起源于美国、肆虐全世界的大流感。疫病蔓延期间,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们日以继夜地制造了数以万计的口罩。所有的工人和警察都戴着,行军的士兵也戴着,不戴口罩的乘客会被电车售票员拒绝登车,纽约、费城和西雅图都纷纷成了口罩之城。

从本世纪初开始,口罩开始在中国的医疗行业推行开来。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口罩已经被广泛接受为“卫生”的标志,不仅医护人员,就连理发师傅也会戴上口罩。湖南的中学生教材中,“口罩使用”与早起、刷牙、烫食具一起,成为了应该养成的“卫生习惯”。而在抗战时期,口罩更成为收拾战场的必备工具。

如果口罩那时是用来防病,那么在工业化兴起之后,它又变成了预防雾霾的利器。以时下热销的3M口罩为例,早在2013年它在中国的销售额就超过了一亿美金。如今街上随处可见的3M口罩,设计原型其实是3M发明的一款一次性胸罩,经过改进之后,戴在胸上的东西上移,成了工业用安全防尘口罩。

在2013年之前,3M的口罩工业销售占80%,零售只占不温不火的20%。但2013年的雾霾令口罩需求暴涨,中国的市场急剧扩大令3M有些懵逼,因为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大规模的口罩需求。3M把全世界工厂的口罩都往中国调,最终还是供不应求,反而让无数山寨货赚得盆满钵满。

而除了雾霾之外,每一次的突发都会让口罩销量暴涨。2003年非典时期,口罩就出现过卖到断货的情况。现在武汉告急,而全国的口罩也突然开始同时告急:药店断供、线下排队、电商一放货瞬间秒完……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,不用一分钱宣传,口罩就成了全国上下追捧的万人迷。道理很简单:付出的几元钱代价,跟预防拒绝新型冠状病毒的巨大收益相比,实在是划算到逆天。

除了防病之外,戴口罩的用处还有不少。最核心的仍然是公元前就起到的作用:不让别人认出自己。名人和明星们上街,常常戴上帽子、墨镜、口罩,避免引来麻烦。然而一旦摘下口罩墨镜,发现没人有反应,他们又一定会更失落。

而在疏离隔膜的现代社会,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既不为防流感肺炎,也不为防花粉过敏,而将口罩作为日常生活的必备物而一直戴着,这就是流行的装饰性口罩。从2010年开始,在东亚国家的首都圈城市,戴装饰性口罩的人越来越多。这群人仅仅在吃饭、洗澡和睡觉的时候取下口罩,其他时间能戴着都一直戴着。甚至夸张到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戴着,直到回自己房间独处时才取下来。社会心理学家分析,他们是通过口罩的遮蔽,刻意与他人和外部世界保持距离,给他人造成一种互不来往的心理观感。

一层装饰性口罩,反映的却是都市人际关系的隔膜和淡化——为了不受伤害,先把自己用口罩遮蔽起来。虽然在时尚T台上已经出现了精心设计的口罩,但口罩的目的与其说是流行新潮,不如说是提供距离造就的安全感,口罩让人身处喧嚣人间而又感觉遗世独立。

的确,隔着口罩可以不对这个世界发声,但有时发声是必要的。在武汉疫情尚未为人所知之前,有些人最早发声,引起了如今更多人的警惕和关注。为了让更多的人戴上口罩,这些人没有戴上口罩。